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
我想说一说陆港枢纽经济发展的问题。枢纽经济概念提出到现在,大家的认可度很高,刚才合肥物流集团推介上也讲到这一点,要打造新航母。
我想说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我们的经济进入到高速增长、规模扩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港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呢?因为港成为港口所在地跟其他地区进行规模化物流运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依托港发展临港产业的一种重要模式。
我为什么只用了港,没有用海港,也没有用陆港呢?在过去的二十年,我们是水港,包括海港和内河港口,尤其是海港的天下,因为中国经济是最大限度参与国际循环。随着中国进入到现代化发展阶段,我们也将面临一个全新的使命,就是实现现代化,尤其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现代化强国,现在关于现代化建设,我们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铺开了,这里面带来一个问题,现代化的建设,我们的发展空间方位在哪里?从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来看,下一个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在内陆地区,原理上依然延续了海港的原理,因为海港辐射国际,具有量大、成本低、便于布局产业的优势。同样,如果14亿人的现代化消费在国内,那一定是陆港的天下,陆港便于依托它的载体城市进行规模化的物流服务,同时有利于制造业发展,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合肥近十年的发展,很好的诠释了内陆经济的崛起,因为它的经济增量的主要带动力并非出口产业,而是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无论是“芯屏汽合”,还是后续跟进的产业,其实很大部分是辐射国内市场,所以这么一来,我们大致上按照大循环将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这个层面来看,按照产业布局,靠近市场、靠近原料产地和靠近综合物流成本低这三个基本特征,或者叫基本原理都可以,陆港将迎来一次重大的发展机会。
正因为如此,国家在布局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基地这个过程当中,给了陆港最大的份额,给了内陆地区最大的份额,内陆地区的国家物流枢纽占全国规划的物流枢纽总数的60%,这个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按照“十四五”国家物流规划,还将调整国家物流枢纽的布局,增补一些新的国家物流枢纽进来,从增补的方向来看,也是内陆地区,所以加快建设内陆港,发挥内陆港衔接各种运输方式,辐射国内国际的强大的功能,将是物流进入下半场以后的重要发展内容。
建好内陆港,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重复走沿海的老路子,因为我们现在的发展是在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协同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产业组织的面貌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产业组织的能力、要素聚集的手段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所以陆港的建设可以说比海港建设面临的技术条件、产业组织条件更好,没有必要重复海港逐渐聚集要素的这种模式。可以有组织的进行要素的甄选和聚集,实现要素在陆港聚集以后,带来规模发展的模式创新、业态创新。这种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的标志就是陆港枢纽经济,所以枢纽经济的提出是因为现代枢纽的组织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提出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用了第一部分,来专门表述这种全新的“通道+枢纽+网络”的发展模式。
一、第一项重大任务是精准聚焦现代物流重点发展方向
具体任务就是精准聚焦现代物流重点发展方向:
(一)加快物流枢纽资源的整合建设。希望通过枢纽来完成要素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能够创造新价值的规模经济的发展模式来进行资源的整合。说到这个地方,它的基本理论支撑是什么?就是顺应物流网络规模经济的特征,既然是网络规模经济的特征,那就要有网络的重要战略节点作为支撑,所以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快物流枢纽资源的整合,包括交通运输部建设综合货运枢纽,都是这么一个基本原理下的产物。
(二)建设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光有枢纽,很难发挥它的辐射功能,所以紧接着的任务就是建设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枢纽+通道”就完成了网络的构建过程。
(三)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我前面说了,我们的技术背景完全不一样,可以进行更精准的引导,所以第三项任务是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服务体系的构建来支撑“通道+枢纽”的建设。
(四)延伸物流服务的价值链条。其实到这里,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这套服务体系嵌入到网络当中去,能不能持续的运行和发展呢?从传统的发展逻辑来看,可以,但是它很快会进入低端的,基于价格的竞争。所以需要延伸物流服务的价值链条。
在这个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任务,就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希望通过流通的再造,为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创造价值提供支撑,所以要延伸物流服务体系的价值链,到此,我们形成了“通道+枢纽”构成网络,依托服务体系进行发展,发展枢纽经济就成为创造网络规模经济价值的合理的逻辑结果。
(五)加强现代物流对社会民生的服务保障和提升现代物流安全应急的能力。接下来,精准聚焦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还有两项,跟过去三年多的时间密切相关的,就是加强现代物流对社会民生的服务保障和提升现代物流安全应急的能力,这个是我们用三年的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什么经验呢?过去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设施,我们的企业都有应急预案,但它是相对静态的,现在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能够满足各种隔离条件下的运行的现代物流网络,所以在精准聚焦现代物流发展重点里面,把这个也写进来了,这个地方我也顺带讲一下,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全国若干个城市,要建设能够承载这些功能的大仓物流基地,这个应该很快会跟大家见面,所以将来就形成了国家物流枢纽、骨干物流基地、大仓物流基地,来共同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大循环以及双循环的高效物流运行系统。
二、第二项重大任务是加快培育现代物流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因为要构建这套网络系统、运行系统,就必须有内在的驱动力才能完成这个过程,这个驱动力主要来自这么几个方面。
(一)推动物流提质、增效和降本。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在这只讲一句,我们的降本不再是维系传统的多环节、低水平运行的各个环节的降本,而是进行流通系统,产业链系统再造的全链条降本和结构性降本。
(二)促进物流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是一个服务简单外包的关系,而是一种产业链运行关系,是基于价值创造的产业链的运行关系,所以必须强化企业的协同,必须推动设施的联动和支持相应的生态系统的建设。
(三)强化物流数字化科技赋能。推动物流智慧化改造和促进物流的网络化升级,在这个地方,就把网络化和科技赋能进行有机衔接。
(四)推动绿色物流发展。这既是我们的约束条件,同时也是我们创新的方向和重要的内容。
(五)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这个是在政府文件里少有的政策表达方式,我们要按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条三链协同,不是任由市场自由发展,因为技术是支持我们完成这个过程的,所以我们要用好技术。落脚点就落在了培育发展物流经济,重点是壮大物流枢纽经济和发展物流通道经济。陆港作为重要的枢纽,特别是大循环的重要载体,发展陆港枢纽经济成为顺理成章、符合逻辑的一种选择。
怎么发展呢?我用几分钟时间说说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明确陆港枢纽经济的发展特征,就是聚要素、提效率,来营造制造业、现代流通服务业的规模经济发展环境,因为对什么是枢纽经济,目前并没有大家公认的学术定义,但是它却有公认的市场发展形态,所以依然是实践在前、理论在后的发展,就要依托现成的,包括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产业枢纽,比如说开发区、自贸区来发展枢纽经济,尤其是众多的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和自贸区,在全新的枢纽经济发展背景下,必须要进行二次创业,招商引资演化成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我们把它变成相对动态的产业组织模式,所以就需要在要素、空间、时间三个维度上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产业组织。
三、陆港枢纽经济发展方向
具体怎么才能完成这个组织呢?就是陆港枢纽经济的发展方向,其实就是五个大的方向。
(一)向各类要素融合演进。枢纽已突破单一要素集聚方式,转向多要素融合集聚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信息流与人流、物流融合带来了枢纽组织功能深刻改变,形成了枢纽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二)向产业中心演进。纽枢经济演变过程主要体现在交通、物流枢纽代际更替上。交通枢纽首先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运输组织要求,强调以“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为原则,集各运输方式于一体的联运型枢纽建设,提升不同运输方式一体衔接水平和换乘换装效率。
在信息智能等技术不断创新应用的环境下,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为方向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建设,对交通、物流枢纽提出了新的要求,枢纽不仅是各种运输方式中转的场所,更是资源要素高效流动的载体、牵引带动经济产业发展的平台。
交通和物流枢纽发展逐步从强化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的自我发展阶段,向着力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完善经济组织功能的综合发展阶段转变。
(三)向打造产业集群方向演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近些年来基于产业集中区域形成的全新发展形态,这个集群不是堆砌的概念,而是产业链的组织概念。枢纽经济发展首先依托交通枢纽的区位交通优势,依托枢纽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枢纽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聚集满足产业扩张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通过产业生态圈构建,形成供应链支撑下的产业延伸和价值提升,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度衔接、高效协同发展,促进关联产业在枢纽空间上聚集,形成围绕枢纽的产业集聚区,形成枢纽城市经济增长级。
(四)向多个枢纽协同演进。不是单枢纽构建网络,而是多项目,例如合肥的陆港枢纽和其他地区的陆港枢纽共同构建网络,完成通道上的往返穿梭的规模运输。要把枢纽打造成为战略实施载体,产业空间布局再造载体和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的载体。由于交通枢纽具有集聚扩散的天然属性,通过交通枢纽对各类经济要素流的集聚,在具备较强资源集聚优势的大城市率先形成枢纽经济,并不断沿交通通道轴线辐射,促进客货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数据流在不同枢纽城市间流动,逐渐形成以沿线城市为支撑的通道经济。
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间将形成密切的经济联系,并按照现代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推动不同枢纽经济区向功能互补、各具特色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依托通道的多枢纽协同发展格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五)向枢纽载体方向演进。枢纽经济具有空间扩展性,呈现“点—线—面”的梯次空间拓展效应。发挥枢纽的交通区位优势,吸引资源要素向枢纽集聚,形成枢纽的极化效应,推动枢纽经济规模发展。
随着站区经济发展逐步成熟,形成外溢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向外发展,逐步形成依托交通枢纽驱动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以交通通道以及信息网络为依托形成贸易走廊和产业走廊,加速区域间的资源要素集聚、转化和扩散,使极化效应产生的规模经济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表现出来,形成具有功能互补、一体衔接的枢纽城市网络体系。
四、陆港枢纽经济发展路径
为了完成这个载体的打造过程,需要明确四个发展路径:
(一)以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为切入点。因为这是我们现在现成的一些基础设施,要把它用好。
(二)以打造枢纽经济服务平台为抓手。这是这次大会的主题,要打造平台,但是这个平台不是一个网站,或者一个信息系统的概念,而是产业、组织、系统的概念。
(三)以培育枢纽偏好型产业为核心任务。要寻求物流的增量,是物流的通道网络环境改善了以后,会在枢纽的附近地区形成规模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形成制造和服务的增量,所以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物流增量+物流所服务的产业增量,两个增量成为枢纽经济的重要支点。
(四)以开发现代枢纽的功能区为着力点。在“十四五”物流规划里面也明确提出来了,要在全国建二十个左右的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我相信,随着示范区的政策出台,会整体上改变我们发展产业的模式和生态。
(根据在第十届中国国际陆港与枢纽经济发展峰会的演讲整理)
来源: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